華交會新趨勢:參展商重視宣傳自己的“商業(yè)機密”
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fā)已成為今年華交會上各參展商的“看家本領”,這使得參展商有了更多底氣,從而坦然應對“疑似刺探情報”的競爭同行。 寧波一家塑料制品出口公司就曾大嘆苦經,他說公司經歷了多年“教訓”,練就了“三不”原則。一不隨便發(fā)放產品目錄冊。若對方支支吾吾掏不出名片、亮不明身份,參展商就以產品目錄冊數量有限而拒絕發(fā)給對方;二不輕易報價格。一般而言,前來“刺探軍情”的競爭對手有一個明顯特征,即到了展位前目光直盯新品,對舊品“視而不見”,對于具有這種特征的人,參展商格外留神,若對方一再追問價格,就只報零售價而非貿易價;三是不讓拍照。這種情況多出現(xiàn)于化妝包、塑料日用品等“光有外觀”的產品。當然也有少數特例,山東一家生產掃帚的參展企業(yè)在展會現(xiàn)場逢人就發(fā)產品目錄,企業(yè)總經理助理說:“我們不怕被仿冒,我們一把掃帚只賺幾分錢,要仿冒我們,你先得有發(fā)不了大財的心態(tài)!” 不過,今年華交會上,“NOPHOTO”(不許拍照)的牌子很鮮見,且不少參展商對各種索要產品目錄冊的人幾乎來者不拒,生怕丟失了任何一個潛在客戶。參展的一家陶瓷公司攤位前,發(fā)放產品目錄冊如同發(fā)傳單,業(yè)務經理介紹,公司的“活水棒”放于水中,會讓水分子變小,具多重保健功能,在國內外都申請了發(fā)明專利。這家參展公司看起來很自信:“要模仿?我們的陶瓷是經過特殊配方、特殊工藝,煅燒后可釋放遠紅外線波長,輕易怎么模仿得了? 無錫一家賣竹炭產品的企業(yè)也因為擁有國家專利,攤位前門庭若市。據介紹,這個專利產品是使竹炭具導電性,從而吸附電磁波及有毒氣體。這家參展商說:“要是像前兩年一窩蜂地搞竹炭保健枕,剛砍下來的竹子簡單加工一下就放進枕頭里,借以炒作一些保健概念,這樣的老路,怎么走得長?” 據了解,此次華交會上,參展商品中獲得國家商務部重點支持和發(fā)展的出口名牌和全國馳名商標有60余個;獲得省市名牌和省市馳名商標近700個;采用新技術、新工藝生產的產品2萬余個,這似乎預示著今后華交會的一大趨勢——參展商之間將愈加重視在產品專利、“獨門絕活”上下真功夫,展開競爭。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