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行業(yè)分析>正文
從2015年11月10日-18日,中央四次提及“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成為了近期中國經濟領域談論最為火熱的話題。淄博市紡織行業(yè)協(xié)會會長趙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候表示,紡織供給側的改革,應該通過“中西醫(yī)”結合的療法。
趙鵬談到,用通俗的話說,普通大眾消費者不感冒的東西生產的太多太濫了、地攤貨鋪天蓋地,而品質好、夠品級、有品味的東西又太少,致使出國掃貨成了一道風景。紡織服裝行業(yè)的產品結構出了問題。所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去一般化的產能,對雞肋存量動手術,讓供應一側的水平高起來,與潛在消費對應起來相匹配,通過市場配置實現再平衡。
當下,中國的事情,是史無前例的,沒有現成法子可以直接拿來復制。紡織供給側的病,單靠西醫(yī)不行,單靠中醫(yī)也不行,必須雙管齊下,走中西醫(yī)結合的路子。
趙鵬認為,如同西醫(yī)靠外力解決問題,治療急癥,刀子、剪子一齊上,立竿見影。淘汰過剩產能就是要動外科手術,這類產能像毒瘤一樣寄生在供給側一方,不切去,會把供給側的健康肌體侵蝕掉。供給側的改革就是要壯士斷腕,用雷霆手段滅掉無價值的產能,才能涅槃重生,還給供給側一個發(fā)展的空間。
與西醫(yī)不同,中醫(yī)靠感覺說話,講究的是調理陰陽平衡,調動內力解決問題,適合治療慢性病,盡管慢,但治本。打掉了落后產能,而不是滅掉這個行業(yè),要返本開新,需要供給側一方提供品牌產品。這就要求紡織人必須進入新領域,給紡織插上創(chuàng)新的翅膀。這個過程很漫長,急不得,速成不行,必須遵循成功的法則,認真做好每一件事,還要與時俱進。
趙鵬向記者介紹,要提升紡織面料的競爭力,淄博紡織協(xié)會導入了設計師培訓。通過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搞三年面料創(chuàng)意設計研修班,讓全市紡織的設計骨干走進高校,聽名家講課,與大師交流,提升產品的設計感。淄博的牛仔企業(yè)多,為了提升牛仔服裝的水洗水平,就舉辦全市水洗廠水洗工技能大賽,對金牌選手的工作法進行總結推廣,召開分享觀摩會,命名工作室。這些創(chuàng)意層面的工作是大量的、長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用中醫(yī)的法子,讓市場主體的動能發(fā)揮出來,練就金剛不壞之身,用軟實力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