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再度發(fā)飆 河南棉企謹慎應對
但是對于大多數普通企業(yè)而言,“逢低買進、按訂單走、不定價格、快進快出”依然是避險的主要方式,這種間斷性和不穩(wěn)定的需求則可能會導致棉市實際價格出現震蕩。
從河南紡織信息協會獲悉,受美棉期貨和鄭棉期貨價格影響,目前河南省的棉紗和滌綸價格也出現上漲,但是由于企業(yè)的謹慎和觀望,導致實際成交十分清淡。 魏剛民認為,這樣的市場實際行情可能會造成棉紡企業(yè)需求下降,短期緩解目前價格的快速上升趨勢的影響。在他看來,雖然最近一段棉價達到歷史高點,但是由于棉花種植需要的技術和人力投入都比較密集,所以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依然有限,供需矛盾無法有效緩解。今年棉價總體就會保持上升趨勢,不過對企業(yè)最不利的是價格震蕩的頻率和幅度都會出現明顯增加。 此前,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副部長徐小青也表示,棉價的高位運行和震蕩都是市場供需正在調整的表現,這不是壞事,但是企業(yè)需要謹慎。 棉花是否會重蹈大豆覆轍? 如果誰要問去年中國農產品市場最瘋狂的有哪些品種,棉價一定會入選。雖然綠豆等也在一段時間也吸引很多目光,但是似乎沒有什么會像棉花一樣,持續(xù)長時間的瘋狂。 不斷刷新的棉價記錄不僅讓上半年滿心希望的棉紡企業(yè)經理們頭疼,更刺激投機者們的亢奮神經。去年9月以后,隨著棉價進一步上漲,大批浙商攜巨款到新疆炒棉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也有因為炒棉而一夜暴富的傳言不斷在坊間流傳。 進入11月,隨著國家打擊農產品投機愈加嚴厲,再加上為控制通脹而帶來的銀根緊縮,棉價出現過山車般的下降,短短半個月時間,棉花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均出現超過5000元/噸的跌幅。 不過今年1月的下旬,安分將近2個月的棉價再次開始發(fā)飆,但是這次發(fā)飆的主要原因就不再是投機,棉花實際供應的緊缺和通貨膨脹成為主因。 對此,有紡企老板認為,由于供應緊缺,中國棉花期貨價格數據和實際價格數據基本都不再遵循國內現有的市場現狀,美國棉花期貨指數幾乎成國內棉花期貨和現貨價格最準確的市場預報,濫發(fā)貨幣的流通效應則給這種價格的非正常反應火上澆油。 與此同時,2010年中國進口棉花總量在全國市場棉花總量已經超過30%。按一般經驗來說,大宗產品國外市場依存度達到這個比例已經很危險,但是和權威機構公布的中國棉花進口需求量在400-500萬噸相比,要滿足國內需求,這種危險的情形似乎還有可能繼續(xù)加劇。 因此,1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開始被一些行業(yè)人士反復考慮,中國棉花是否會重蹈大豆覆轍? 對此也有行業(yè)學者認為,之所以會有人炒作棉花,和棉花的供需現狀有莫大的關系,如果棉花的供應量像小麥一樣,投機帶來的市場不穩(wěn)定性就會得到有效的緩解。 但是事實上,這種想法執(zhí)行空間卻十分有限,首先擴大對國外棉花進口又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依存度危機,這個基本可以不考慮;其次就是國內以種養(yǎng)缺,但是這種辦法執(zhí)行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原因何在? 首先看耕地情況,有觀點認為,在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糧食供需就進入緊平衡時代,所以犧牲大豆戰(zhàn)略安全來保證糧食安全就成為不得已的選擇。 就此也有學者按目前的大豆進口量計算,如果中國要實現大豆的自給自足,那么就需要占用國內超過4億畝的土地,也就是說按照1畝地糧食產量是1000斤的話,大豆的戰(zhàn)略安全需要用近4000億斤/年的糧食產能來換取,在中國國內糧食產供早已經平衡的語境下,從糧食戰(zhàn)略安全角度考慮,這并不可取。 棉花呢,按照目前棉花最高平均畝產量127公斤計算,以去年進口量來換算,就需要騰出2236萬畝的土地來,這非常困難。 其次,棉花種植需要大量的技術投入和人力投入,而目前農村的勞動力中,能提供這種勞動力投入的青壯年則大多外出打工,不再務農。盡管去年棉價飆升也一定程度上提高種植棉花收益,但是和種植花生等經濟作物相比,節(jié)省出來勞動力帶來的打工收入依然遠高于種棉。 再加上各地城市發(fā)展也在爭奪已經為數不多的農業(yè)用地,中國棉花重蹈大豆覆轍應該不是1個會不會的問題,頂多只是1個時間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