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亚洲欧美成人精品|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摸|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国产乱人伦真实精品视频|亚洲v欧美v国产ⅴ在线成|成人午夜时看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986|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錦橋紡織網
資訊 要聞 視點 外貿 統(tǒng)計 標準 科技 市場 寧波 織里 昌邑 盛澤 湖塘 錢清 供應 坯布 紗線 面料 家紡 服裝 紡機
棉花 現貨 撮合 鄭棉 美棉 收儲 拋儲 曲線 棉花 化纖 紗線 坯布 外匯 原油 采購 坯布 紗線 面料 家紡 服裝 紡機
化纖 滌綸 粘膠 聚酯 腈綸 氨綸 錦綸 計算 克重 布價 紗價 棉價 外棉價 服務 會員 廣告 軟件 短信 期刊 建站
我要找信息

錦橋紡織網—資訊頻道> 棉花信息> 棉花評述>正文

國內棉市之殤 止于2014?

        

  棉花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2011年起,我國開始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隨著收儲數量的增加,棉花收儲政策的負效應開始逐漸顯現。

  針對出現的問題,呼聲極高的棉花政策改革—由收儲改為直補的方案今年開始試點,這引發(fā)了業(yè)內的期待。受此影響,未來棉花期、現貨市場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對此,期貨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梳理出市場對舊政策的詬病以及對新政策的期待。

  棉花收儲負效應顯現

  2010年國內棉花價格波動劇烈,使棉農及生產企業(yè)承受了極大的風險。有關部門隨后出臺了棉花臨儲政策,希望通過收儲來穩(wěn)定棉花價格,穩(wěn)定棉花生產者、經營者和用棉企業(yè)的市場預期,保護棉農利益,保證市場供應。但政策在執(zhí)行中卻偏離了初衷,棉花收儲并未讓棉農種植積極性提高,國內植棉面積下滑趨勢仍在延續(xù)。根據中國棉花網統(tǒng)計數據,2012年全國植棉面積下降約6%,降至7408萬畝;2013年棉花意向種植面積為7065萬畝,同比再減4.6%。

  “國家的收儲價格難以傳導至產業(yè)鏈最前端的棉農,棉農并沒有得到實惠。”宏源期貨棉花研究員王勇告訴記者,由于國儲收購的是籽棉加工后的皮棉,一些皮棉加工企業(yè)成為了政策的受益者。通常情況下,加工企業(yè)以低于收儲價的價格從棉農手中收購籽棉,加工后按收儲價上交國儲。只要敞開收儲,加工企業(yè)就可以源源不斷地賺取價差,可以說收儲政策給了皮棉加工企業(yè)“躺著數錢”的機會。

  對此,湖北武漢某棉企業(yè)務人員也深有感觸。他介紹說,2012年前后,棉農交售籽棉的平均價格為7.7元/公斤,按19800元/噸交儲,棉花加工企業(yè)每噸收益在1000元以上。

  “表面上看,收儲政策有利于棉花市場的穩(wěn)定,托住了棉花價格繼續(xù)下跌的趨勢。但這項政策卻對紡織企業(yè)造成了巨大傷害,使內外棉形成了巨大的價格差。”王勇表示,目前國內外皮棉價格每噸相差4000元左右,國內棉花價格遠遠高出國外。這使得國內棉紡織企業(yè)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根本無法和國外棉紡織企業(yè)競爭。

  “造成內外棉價差巨大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就是國家的收儲政策和進口配額管理制度。”卓創(chuàng)資訊棉花分析師孫立武表示,2011年,因為中國推出了收儲政策,國內棉價跌勢放緩,內外棉價差凸顯。此外,國內外棉花種植生產成本差異明顯,國外棉花成本低且質量高,國內棉花種植成本偏高,但質量不如外棉。國內棉花進口配額管制,也令內外棉市場無法自由均衡發(fā)展。“截至2014年2月14日,按照滑準稅換算,內外棉價差仍高達3603元/噸,如果再算上1%的關稅,價差高達4689元/噸。”

  收儲政策打破了以市場機制為中心的價格形成體系,國內棉花價格以收儲價為準,“高價棉”讓下游的紡織企業(yè)受了“內傷”。

  “由于原料價格占紡織服裝(行情專區(qū))成本的60%左右,高的甚至在70%左右。”孫立武表示,內外棉價差居高不下,導致國內紡企原料成本優(yōu)勢喪失殆盡,加之國內人力成本逐漸走高,東南亞國家成本較低的紡織服裝品不斷沖擊我國國內市場,同時搶占國際市場的份額,這是國內紡企的“外傷”。

  河南一家中型紡織廠李姓負責人受訪時坦言:“國內外棉花價格相差4000元/噸,紡織廠承受著巨大的價格壓力。當然,我們可以拿到進口配額,競拍3噸國儲棉花,可以拿到1噸進口配額,但這對企業(yè)并沒有多大的幫助。”

  在河南鄭州紡織工業(yè)園區(qū)內,記者隨機采訪了一家中型國有紡織企業(yè)的員工。一位員工透露,企業(yè)目前開工率只有60%左右,以前最好的時候都是人員“三班倒”,現在每天上個白班就結束了,員工工資也多年沒有漲過了。

  配額制度提供尋租空間

  進口配額似乎成了紡企緩解傷痛的“良藥”,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曾經營過一家小型紡織廠的趙先生告訴記者,棉花進口配額讓中小紡織企業(yè)吃盡了苦頭。去年趙先生的工廠開工率不到50%,僅能滿足大客戶的需求,其余產能都處于閑置狀態(tài)。“有資質的國有大型企業(yè)拿到棉花進口配額很容易,我們這些小廠要想拿到配額,前幾年能從市場上高價買,現在買也買不到了。”趙先生無奈地說,這兩年國家對棉花進口配額越收越緊,管理也越來越嚴格,中小紡織企業(yè)已很難拿到了。據了解,趙先生的紡織廠去年由于虧損嚴重,已經倒閉。

  據了解,在棉花收儲政策出臺后,2012年市面上有大量進口配額流通,并且價格被越炒越高,最高炒到了3800元/噸。對此,王勇解釋說,申請到配額的部分企業(yè)并沒有實質的棉紡生產和貿易,他們不需要進口棉花,拿到配額轉手倒賣即可。另外也有部分企業(yè)虛報生產貿易額,申請到高于企業(yè)本身產能需求的棉花進口配額,然后將多余的配額轉手倒賣。有關部門發(fā)覺后出臺了一系列制度,嚴格規(guī)定了可以申請進口配額的企業(yè)資質,即只有國有企業(yè)才能申請進口配額。正是基于此項規(guī)定,許多民營紡織企業(yè)經營更加困難了。“配額制度出現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收儲政策衍生出的。”王勇坦言。

  “大型國有棉企還能勉強依靠進口配額‘喘上一口氣’,中小型棉企基本上是年年虧損的狀態(tài)。”王勇介紹說,紡織產業(yè)本來就屬于利潤空間不大、附加值較低且競爭較為激烈的行業(yè),收儲政策無疑使其“雪上加霜”,讓本就面臨經營困境的紡企,日子更難過了。

  是誰“滅”了棉花期貨那把火

  從收儲政策出臺,到弊端顯現,再到征求改革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棉花產業(yè)鏈最大的受害者似乎是紡織企業(yè),最大的受益者似乎是皮棉加工企業(yè),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交儲價格與流通市場棉價的價差,引導著皮棉加工企業(yè)積極交儲。這使得國產棉花資源在收儲期內大量流入國儲庫。”王勇坦言,手握巨量庫存的政府,對國內棉花市場的調控能力可謂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在這中間,最大的受害者并非產業(yè)鏈上的單個實體,而是棉花價格形成機制。大量的收儲破壞了原本的市場機制,并引發(fā)了產業(yè)鏈一系列不良反應。而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期貨市場最能體現這種不良反應。

  “棉花期貨具備發(fā)現價格的功能,如美棉期貨一直是全球棉花價格的重要參照指標。”王勇進一步說,鄭商所棉花期貨同樣具備這樣的功能。然而,收儲政策推行以來,鄭棉期貨持倉量急劇萎縮,昔日的明星品種逐漸隕落。

  從2004年國內棉花期貨上市后的情況來看,最大的一波行情起于2009年。當時的美棉期貨價格已經出現了上升趨勢,從2008年最低的39.48美分/磅一直漲至70美分/磅。此間,鄭棉期貨開始出現10萬手以上的單日總持倉,不少產業(yè)客戶嗅覺靈敏,意識到國際棉花價格“過山車”行情即將開始,紛紛進入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此后,鄭棉持倉量、成交量一路飆升,一度成為當時期貨市場上最為活躍的品種,持倉量長期穩(wěn)定在40萬手以上的水平,最高的時候能達到80萬手,成交量更是一度觸及340萬手。而此時的美棉期貨持倉一直維持在15萬—20萬手的水平。

  鄭棉出現這樣的活躍度,一方面說明期貨市場的功能正逐步被企業(yè)發(fā)現并利用,另一方面也表明棉花價格仍由市場決定,現貨價格取決于市場機制,而期貨價格則緊貼現貨價格,并發(fā)揮著價格發(fā)現的功能。然而,由于棉花價格的劇烈波動,讓不少棉花產業(yè)鏈上的經營者蒙受了巨大損失,有關部門也選擇在2011年出手對棉價進行干預,一只“有形的手”開始伸入棉花市場,同時也伸入了期貨市場。

  從2011年棉花臨儲政策實施開始,鄭棉成交量開始急劇下滑,兩個月之內,成交量從50萬手萎縮到5萬手,持倉量也明顯下滑。“鄭棉成交量和持倉量的萎縮一直持續(xù)到現在。受收儲政策影響,相關企業(yè)期貨參與度大大降低,產業(yè)鏈運作變得‘簡單粗暴’,市場機制成了收儲政策最大的受害者,這其中包括依賴市場機制經營的企業(yè),也包括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期貨市場。”王勇如是說。

  直補“變局”帶來棉市希望

  當初為了穩(wěn)定棉花價格以及保護棉農利益而出臺的收儲政策,似乎到了非變不可的節(jié)點了。2014年有望成為中國棉花產業(yè)的“革新之年”,調控政策的變化將給整個產業(yè)鏈帶來轉機。

  去年,由中國紡織工業(yè)聯合會成立的棉花工作委員會,在國內各棉花主產區(qū)經過認真調研后,向國務院提出了對棉農直補的政策建議。建議提出,以新疆為試點,每畝棉花補助100—120元,該補貼由財政支付,直接惠及棉農。此后,在今年1月初下發(fā)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在新疆開展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工作。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了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提出了建設統(tǒng)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改革的決心讓棉花市場看到了希望。”王勇認為,2014年的棉花市場可能有三點變化:一是國家對棉花市場調控力度減弱,讓價格充分回歸,政策取向只會保護農民利益,不會保護市場價格,改收儲為直補;二是棉花加工資質的審批權限也會有變化,不排除徹底放開;三是棉花配額管理辦法會更加靈活。

  收儲改為直補或將成為恢復棉花價格形成機制的重要改革措施,也將給棉花期貨重新注入活力。然而,所謂“直補”并非僅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如何在保障棉農利益與保障市場機制不被破壞之間取得平衡,一直困擾著政策制定者。

  “近期市場對棉花直補有三種傳言。”孫立武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第一是按種植面積每畝補貼200元左右;第二是按產量進行補貼,每公斤補貼0.5—0.8元;第三是收儲與試點補貼齊頭并進,最大限度保障棉農利益。據了解,代表棉花種植業(yè)和棉農利益訴求的農業(yè)部下屬相關機構以及中國棉花協會傾向于棉農直補、臨時收儲并軌的政策。

  關于直補政策的難點,河南農業(yè)部門一位相關負責人稱,直補政策看起來挺好,執(zhí)行起來卻不容易,主要有兩大難點。一是補貼價格難定。對植棉補貼價格過高或對糧食種植面積造成影響,定價過低則可能導致棉花種植面積繼續(xù)下滑,因為國內棉花種植機械(行情專區(qū))化程度遠低于糧食種植,成本明顯高于種植糧食品(行情專區(qū))種。二是補貼對象難定。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高芳認為,中國不可能照搬美國棉農直補模式,美國只有2萬名棉花農場主,很好定位,而中國有4000萬棉農,要保證低成本執(zhí)行直補政策且準確發(fā)放到位,有一定難度。

  當然,改革的步伐永遠是向前的。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關于“目標價格補貼”試點的表態(tài)還是讓市場看到了希望。

  棉花期貨有望迎來“春天”

  政策改變帶來的希望也同樣影響著期貨市場,未來隨著直補政策細則的落地,棉花價格有望重新回歸市場定價,棉花期貨也將煥發(fā)“第二春”。對于2014年的棉花期貨,市場各方均表現出極大的期待。

  交易所方面,除了對棉花期貨自身不斷完善之外,其下游產品期貨合約的上市工作也正在積極推進中。據了解,棉紗期貨有望在2014年亮相。“棉紗期貨如成功上市,無疑為整個棉紡行業(yè)提供了更公開化、市場化的平臺,棉紡企業(yè)可以通過參與套保規(guī)避市場風險。”孫立武表示,棉紗期貨上市后,棉紗、棉花之間的套利機會,有利于實體行業(yè)與期貨市場的長遠發(fā)展,也有利于提升棉花期貨的活躍度。

  投資者方面,不少人回想起2010年—2011年的棉花行情時,仍非常激動,表示在收儲政策有所變動后,會再次入市。一位有著10年“期齡”的個人投資者告訴記者,“我很看好今年的棉花期貨,不是因為趨勢性行情,而是看好政策變動給棉花期貨帶來的流動性”,大量套保資金、投機資金同時參與的期貨合約才能活躍,才具有投資價值。而像李先生一樣,想在今年的棉花期貨上一展拳腳的投資者不在少數。

  當然,棉花期貨最核心的功能還是服務產業(yè)。“回顧2013年的棉花期貨走勢,CF1301、CF1305、CF1309合約均出現了交割月前月中旬開始啟動的‘非正常’行情,貌似非正常,卻又是情理之中。”王勇坦言,在國家收儲政策影響下,棉花期現貨逐漸失去關聯,產業(yè)企業(yè)難以參與到期貨市場中,注冊倉單相對不足,使得期貨功能難以有效發(fā)揮。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收儲政策改變了相關市場的價格結構,影響了資源流動,進而改變了競爭格局。“因此,政策變化對于棉花期貨而言,最大的意義不在于其能否活躍起來,而在于又能重新發(fā)揮其服務產業(yè)客戶的功能,吸引更多的實體企業(yè)進行套期保值,規(guī)避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美棉期貨價格被認為是全球棉花價格的風向標,近年來,無論是趨勢性行情還是振蕩行情,其持倉量都保持在15萬—20萬手之間。而隨著國內棉花政策的逐步完善,作為棉花的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的棉花期貨應該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更好地發(fā)揮其定價、保值的功能,更好地服務棉花產業(yè)鏈,服務實體經濟。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更多紡織專業(yè)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相關文章
贊助廣告
Copyright © www.lovecitycountrymusicf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錦橋紡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