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風向標”和“晴雨表”這兩大標簽可以追溯到廣交會成立初期。當時我國企業(yè)出口平臺單一,對于出口企業(yè)來說,廣交會是他們與采購商接觸、得到訂單、實現出口創(chuàng)匯的唯一窗口。因此,廣交會上的采購商人數基本可作為其后半年我國出口形勢是“冷”是“熱”的推斷依據。
但現在的情況已與之前大不相同。中國出口企業(yè)有了自己的網站,他們與大型電商平臺合作,積極參加海外展會以及國內行業(yè)性展會等,接觸海外客戶、推廣自身產品的渠道日漸增多,對廣交會發(fā)掘客源的依賴度則逐步降低。
廣交會的“風向標”作用依然明顯。無論是第117屆廣交會展館內的直觀感受,還是參展商的一致反應,抑或是大會的統(tǒng)計數據,都顯示出歐美客商人數明顯減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采購商人數則增多。這不僅與當前國際經濟貿易形勢密切相關,也預示著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貿易伙伴地理位置的轉移。
從產品結構上看,高科技含量、高品牌價值、高服務附加的優(yōu)質商品正占據廣交會“主戰(zhàn)場”,而且市場需求一旦出現變化端倪,廣交會展品隨即會作出反應。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新型全地形自行車在本屆廣交會上的密集出現。“我們在去年年底就推出了系列產品,并初步培養(yǎng)了一些客戶。”一位參展商告訴記者。
“晴雨表”的概念在目前形勢下恐怕需要商榷。廣交會上采購商數量減少,一定代表著中國外貿會“變天”嗎?
“只能說,中國的出口告別了以往‘誰都能賣’、‘什么都能賣’、‘賣什么都賺錢’的時代,外貿企業(yè)開始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對手競爭,不得不在市場開發(fā)、產品技術和功能、服務跟進上多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這是好事兒。廣交會上有的展位前人山人海,有的展位無人問津,反映的就是企業(yè)在應對我國外貿結構優(yōu)化和質量提升方面的能力。”某省交易團負責人如此理解。
“中國制造一路都在跨溝爬坎。”一位參加過30多屆廣交會的參展商感慨道,“但不管形勢怎么變化,努力的企業(yè)總能找到出路。不能說過去那種不需要競爭的時代就是好時代,需要競爭的時代就是壞時代。” 轉載本網專稿請注明:"本文轉自錦橋紡織網"。
更多紡織專業(yè)資訊,關注錦橋紡織網微信公眾號。微信搜:錦橋紡織網
|